戴氏;如何在风水中识别山势的“头”和“尾
在风水中,识别山势的“头”和“尾”是“寻龙点穴”最基础、最核心的技能之一。这关乎于能否找到真正的“龙脉”之气,并确定其气的聚集点(穴场)。简单来说,“头”即“来龙”,是气脉发起、奔腾而来的方向;“尾”即“去脉”,是气脉最终停止、收束的方向。下面我将从原理、具体特征和实际应用三个方面为您详细拆解。一、 核心原理:为什么分头尾? 图片
风水中“山”被看作是“龙”的化身,蕴含着能量(气)。气的运行就像水流,有源头(头),有路径(身),有终点(尾)。我们的目标是找到“气”聚集不散的地方,即“穴”。认头(寻来龙):是为了追溯气的来源,判断其气势的强弱、贵贱。来龙越雄伟、绵远,意味着气越旺盛,福泽越深厚。辨尾(察去脉):是为了观察气的停驻和收束。气的停止处才是我们能利用的“穴场”。如果只有去势没有停止,就是“气散”,无法结穴。关键原则:葬乘生气。 我们要把穴点在山脉气脉停止、聚集的“头部”附近,而不是气已经散掉的“尾部”。 二、 如何具体识别“头”与“尾”?图片
主要通过观察山的形态、走势和植被来判断。1. 识别“头”(来龙)的特征:地势较高:“头”通常是山脉发起的一端,地势相对较高,是气脉涌出的源头。山形雄伟、饱满:来龙起处(祖山、少祖山)往往山形高大、圆润或方正,有一种雄浑、有力之感,如同昂起的龙头。有“发脉”之势:能看到山脉从此处分出支脚,向前奔腾、延伸。观察山脊线(龙脊),它的走向是由粗变细、由高变低、由少变多(分出支脉) 地向前推进。植被茂盛:因为气脉旺盛,土壤肥沃,所以来龙方向的植被通常更为葱郁。打个比方:寻找“头”就像看一条河,你要找到它从山上流下来的那个最高、最远的源头。图片
2. 识别“尾”(止处/穴场)的特征:“尾”并不是指变得很差劲的末端,而是指气脉能量聚集、停驻的地方。其周边特征更为关键。地势平缓、开阔:奔腾的山脉到此,坡度变缓,趋于平坦,甚至形成小的平地或平台(窝、钳、乳、突等地形),这叫“龙止气蓄”。山形有“收束”感:不再像来龙那样奔放扩散,而是有山峦(如青龙、白虎砂手)环抱,将气拢住,形成一种“关栏”、”聚拢“的态势。有“界水”为止:风水中“气遇水则止”。如果山脉的尽头有河流、溪水或明显的低洼地环绕,这里就是气停止的地方,是典型的“尾”部结穴特征。回顾有情:真正的“龙脉”其尾部(穴场)常常会微微朝向来的方向,仿佛回头顾盼祖宗山,这叫“回龙顾祖”,是贵格。重要区别:气脉的终点(尾):是气停驻并聚集的地方,是吉地,可点穴。山脉的末端:可能是气散掉后剩下的、毫无生气的穷山恶水,是凶地。三、 实践方法:如何操作?图片
登高望远,纵观全局:不要站在山脚下看,一定要找到一个至高点,俯瞰整个山脉的走势。这样才能清晰地看出山脉从何处发起(头),向何处奔腾(行龙),最终在何处停驻并展开(尾)。观察山脊线(观星峰):目光顺着主山脊移动。发端处山峦高大、厚重,为“祖山”。之后一路起伏奔腾,其中特别凸起、秀美的山峰为“星峰”(如贪狼、巨门等),是龙行过程中的能量节点。最后山势放缓、变得平缓秀丽,并有支脚环抱的地方,就是接近“尾”部了。使用比喻——寻找“龙”的形态:龙头:雄伟、饱满,有发起之势。龙身:起伏摆动,蜿蜒活跃,有脊背(山脊)和脚爪(支脉)。龙尾:不再张扬,而是缓和、收束,常有砂山(青龙、白虎)如尾巴般缠绕护卫。日志图片总结您可以这样理解:看山势的头尾,就像看一场交响乐:“头” 是乐章强劲的起始,定下了整个旋律的基调(龙的贵贱)。行龙 是旋律的起伏和发展。“尾” 是乐章最终的收尾和终止式,所有能量在此达到高潮后圆满结束(气止穴成)。最后切记:风水是一门复杂的环境学问,看山势头尾只是第一步,还需综合观察四周砂水、朝向、土质等众多因素,绝非孤立判断。建议初期多由老师带领,实地考察,才能有更深的体悟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